2016-08-06 09:24 聯合報 本報記者馮靖惠
「我想成為成就孩子的老師!」應屆考上國小教師的張昌偉,從實習過程中,發現喜愛孩子的心、希望看到孩子進步的心,因此走上教甄這條路,1年就上榜。
23歲的張昌偉出生於農家,他表示,父母不想要他也辛苦務農,期待他把書讀好。高中時,以學測59級分甄選錄取台南大學教育系,一步一步實踐當老師的夢想。
大學4年,張昌偉為累積實務經驗,跟隨社團到過8個教育優先區辦營隊,最遠至澎湖辦史懷哲計畫,也參與課輔擔任志工,學習護照累積總時數將近400小時。在實習的時候,他透過繪畫專長帶給孩子不一樣的學習方式,並且協助教務處設計處室LOGO。
大學4年的社團經驗,形塑出張昌偉當老師的熱情和願景。但他坦言,教師甄試初試並不在乎有多麼輝煌的經驗,最折磨人的筆試還是要靠苦讀、補習。
「做決定很難,但決定了,就不要回頭。」張昌偉說,考教甄這條路真的很苦,但常常聽到考上的老師分享動輒準備10幾年,讓他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,低潮時常問自己:「我能考上嗎?難道我的青春要葬送在無盡的ABCD選項嗎?要不要現在就轉行?」
但是,一份熱衷教育的心,一直支撐著他。「我不想要做沒有成就感的工作、一生過得庸庸碌碌。」
張昌偉說,人生才過一次,至少要找個對社會有貢獻的工作,而他一直相信老師是社會上很重要、能影響人的職業,很多人的一生將會與自己緊扣。
張昌偉說,既然下定決心要參加教師甄試,自己又是一般資質,「魚與熊掌很難兼得」,因此不找代課、也不打工,朋友聚會也少去,這段時間就是當「專職考生」,只專心做一件事。
張昌偉建議創「戰友LINE群組」 備考不孤單
張昌偉建議,平時勤練試教,訓練臨場反應,至少一個月一次,還要成立「戰友LINE群組」,才不會在考試過程中太孤單。
練習考古題,占了張昌偉讀書時間的40%,且他較偏好紙本,自己印出來寫過,然後逐題訂正,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一本本題庫。他說,這些題庫一看到就知道錯在哪裡,會提醒自己更小心這些「易錯」概念所延伸的題目。
張昌偉承認,一開始準備時,他課本幾乎都看不懂,甚至懷疑自己念的是教育系嗎?怎麼像在看「火星文」?對於「教育哲學」,他曾翻了兩頁就讀不下去,因為先備知識少得可憐。然而,補習班老師「故事性」的講課,讓各個派別的哲學思想再也不是紙上談兵,把哲學帶進生活,「有了哲學的基礎,接著讀其他科都不再困難。」
張昌偉說,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很重要,例如能專注的時間、喜歡的場所、優劣勢等等,然後設計適合自己的讀書規律,讓讀書成為不是一件那麼痛苦的事。對他而言,「聽講」勝過於「閱讀」,透過聽講,回家再讀過,「雙碼儲存」就會事半功倍,所以他覺得補習是很適合自己的方法。
此外,找一群要考試的戰友一起創個LINE群組,可以分享資料、互相鼓勵。張昌偉說,準備考試的過程非常煎熬,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人,非常難堅持下去,有人一起讀書一起考試,就不會這麼孤單,考上了也不要忘記「把愛傳下去」。
張昌偉說,之所以能上榜,幾乎是在複試的試教達到80分。從實習以來,學校的主任一直幫他練習口試試教,「口試對初出茅廬的我來說很不利」,因為很多問題都是帶過班後才可能回答得出來。「平時勤練試教,找剛考上或當過評審的老師幫忙看試教,至少一個月一次。」
張昌偉說,他上榜的台北市和其他縣市不一樣,試教不限範圍,所以準備方向也很不一樣,「不是要熟練某幾課,而是要訓練臨場反應。」
他找了主任和老師模擬真實情境,在1小時前抽題,在1小時之內規畫好15分鐘的試教課程,並做完教具。聽起來很困難,但是要面對台北市的複試一定不能馬虎,練到最後就會產生一套自己的模組,真實上戰場時,就相對不那麼緊張。
教甄很競爭 錄取率1成
【記者馮靖惠/台北報導】教師甄試為進入學校任教的必經途徑,教育學分修業完成並通過教師資格檢定考後,需參加教師甄試才可任教。然而,隨著全台新生人數減少,班級數減班,老師員額數相對減少,想當教師愈來愈競爭,很多縣市教甄的錄取率,都不超過5%,全國平均錄取率也都只約1成上下。
聘任制實行後,教師甄試又分為學校自辦、聯合自辦,約每年6至8月舉辦,大致分為初試(筆試)及複試(口試、試教)兩部分。
學士學歷的國小、國中教師,月薪約4萬以上。碩士學歷的國小、國中教師每月4.7萬以上。若兼任行政、主管職或導師者,另有加給或津貼。每年依照年資調高。除了享有公務人員的周休二日及例假日之外,每年還有寒暑假。
此外,擁有教育理想與熱忱的專業教師,可以朝向教育專業人員之路發展,透過晉升管道,考取主任、校長;或者透過高考成為國家教育管理、督導人員。
資料來源:聯合新聞網